而穆明珠要借的,正是谢钧这股“势”。

        话说到这个程度,殿内数人都已经彻底明白。

        穆明珠的法子,乃是借谢钧世家之首、士族之望的身份,要他献一卷足够分量的典籍给皇帝。而皇帝会如昔日的齐桓公赏赐献龟之人一样,赏赐于谢钧——因为面对梁国骑兵的威胁,朝廷要依靠世家所掌的西府兵,封谢钧为一品太傅的旨意本就已经在酝酿之中。等到时机合适,势头做足,皇帝便会把这异常珍贵的典籍赏赐某一豪族,以此“借”得伤亡将士所需的抚恤资金。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借”的举动会很模糊,世人看到的乃是皇帝赏赐典籍,被选中的豪族“感激涕零”,为报答皇恩,主动献金——造就一段佳话。

        鉴于朝廷早已准备许谢钧以太傅之位,穆明珠这番谋划,可谓空手上阵、套谢钧这匹白狼。

        穆明珠话音未落,上首皇帝穆桢已经开口。

        “公主这法子真是过份了。如《论语》《尚书》等典籍,即便不是真本,只是数百年前的抄书,也已经是大族传家之宝,若非本族子弟,甚至不会轻易由人翻阅,更何况是献出来?”皇帝穆桢佯怒道:“快别胡闹了,下去再谋它法!”

        若穆明珠果真是十四岁的小公主,听不懂皇帝真正的意思,此时怕是要委屈生气了。

        皇帝穆桢的话,看似是在训斥穆明珠过份、看似是在为谢钧解围,其实是在对谢钧说“你看,你若果真献出这典籍,你做出的牺牲与贡献,朕都清楚”,这是对谢钧的另一种逼迫,同时表面看来为谢钧说话,就维持住了当下的局面,杜绝了谢钧翻脸破局而去的可能。

        穆明珠听了皇帝穆桢的话,心中会意,面上只是追着谢钧,口中连声道:“谢先生每常教导我们,要心怀家国大义。如此献一册书,救千万人的善事,先生岂会不做?”又道:“若果有那价值连城的真本,谢先生也不必献出来。只从那次一等的典籍里选一本出来如何?谢氏族中藏书万卷,舍一卷救万民,流芳百世呐。便譬如那管仲金龟换粮,千年下来,我们仍熟知其事,极赞其能。谢先生今日献书之高举,焉知不能流传万代呢?”

        道德绑架这一招,谁用谁知道。

        穆明珠与皇帝穆桢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之间就把谢钧给架起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