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多心了,若是老朽提前知道皇上想御驾亲征,必会阻止。收复故土虽然重要,但对目前的大宋来说,稳定发展才是重中之重,等国力强大了,何时不能收复燕云。皇上还是太心急了。”史浩说着看了杨丛义一眼,目光中似有深意。
“相爷不要多心,我也只是随口一问。皇上突然要御驾亲征,就把枢密院之前的既定部署打乱,如今不得不重新调整,加上百官随行,诸事不便,北伐之事恐生变故,相爷在汴京可得保证前方军需啊!”
杨丛义说完,随即轻轻一笑道:“其实我也觉得此时还不是统一燕云最佳时机,若再有两年准备时间,必能十拿九稳。可皇上等得着急了,我也劝不住。”
“此次倾尽国力,发动北伐,杨公有几成把握?”御驾亲征,事关皇上,史浩满脸忧虑。
听到这个问题,杨丛义没有立即回答。
思虑片刻之后,方才回道:“如果真定府不出意外,有八成把握年内夺取燕京、平州等地。要是真定府七万金军投奔燕京,年内拿下燕京的把握便要降低三分。当然,如果汴京能持续供给粮草军需至明年八月,纵使真定府金军投奔燕京,大宋拿下燕京地区也不成问题。”
“素知杨公行军打仗都是谋定而后动,既然这么说,此次当是有把握取燕京,即使取不了,也不至于伤了大宋的元气,或置皇上与文武百官于险地。”史浩听后微微点头。
“相爷放心,皇上和百官随行,我自然不会大意,更不会让皇上和百官涉险。”杨丛义当即做出保证。
史浩、杨丛义二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十余年来主掌大宋江北朝野局势,虽不是一路人,出身悬殊,倒也配合默契,没有多少相互拆台挖坑之举。
此次举国北伐,掏空国力,不论成败都关乎大宋未来,二人更是不敢有丝毫马虎。
三日之后,杨丛义、史浩与几位参知政事一同被召进皇宫面圣,商讨北伐筹备及留守汴京之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