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不算什么,有势也算不得什么,在当地有钱有势也只能局限于当地而已,如果能以乡贤之身谋得一官半职,就算进了官场,进了士大夫阶层,不管能不能更进一步,子孙后辈,以此为起点,种种好处将受用不尽!
半个月后,朝廷招贤的消息很快在江北各州各府传开,各地有头有脸有钱有势的人物开始蠢蠢欲动,自荐招贤便不需看别人脸色,地方官府也不能阻拦,人人都有机会进汴京招贤馆,但官职爵位数量肯定是有限的,此事自然是宜早不宜迟。
于是各州各府自认为乡贤的人争先恐后朝汴京赶去,只为尽早争得一个官职或爵位。
各地乡贤到了汴京招贤馆,便按要求填报自荐材料,籍贯、年龄、家世、乡贤事迹、官场关系、田产等全都要填报。
填报之后,招贤馆官吏便告诉他们,招贤馆会等三个月自荐结束之后,公布各地自荐名单,然后在一个月内遴选完毕,授予官职或爵位,所以接下来的三个月,乡贤们可以留在汴京等消息,也可以先回老家去,但招贤馆建议他们留在汴京,因为不定时会有消息放出,如果错过了,可没后悔药吃。
从各地赶来汴京的乡贤都是脑子灵活的聪明人,能留在汴京,就有机会结识汴京官员,即使在招贤馆得不到官职或爵位,也是不会亏的。
所以,来到汴京的乡贤们,几乎没人走,除了个别人要赶回老家处理家事,绝大部分都留在了汴京。
这些人在地方上都是有钱有势的,如今来到汴京,天子脚下,虽说权势几乎没有了,但他们手里的钱还是实实在在的,一文一银都没少。
随着成百上千身怀巨款的乡贤陆续来到汴京,鸿宾楼的生意很快好起来了。
鸿宾楼在临安也是最好的酒楼,在临安只对官职达到五品以上的客人开放,但在汴京的鸿宾楼略有不同,因为汴京的官员都很节俭,朝廷连薪俸都很难足额发放,连皇帝都只有几套换洗衣裳,哪个官员又敢常去消费最昂贵的鸿宾楼?
鸿宾楼投入巨资,在汴京亏本经营三个月后,迎来了转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