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激战一天,金军大败,逃回汴京城,宋军亦伤亡惨重,知汴京城高墙厚,未敢贸然追击。
六月二十三,李显忠在汴京东南二十里设置北伐大军东营,同一天,吴拱在汴京西南二十里设置北伐大军西营,东西两营相距三十里,将金军封锁在汴京城内,使之不得随意出城,更不能南下侵扰各地城池百姓。
北伐军兵临汴京城下的消息传回临安,皇帝赵昚和主战派大臣,无不欢欣鼓舞,就连临安百姓也开始议论北伐事。
靖康耻将近四十年来,这可是宋军第一次距离汴京如此之近。
李显忠、吴拱的名声在大宋军中一时无二,风光无限,只待再进一步,收复汴京,便能青史留名,名垂千古。
见金军一败再败,北伐军兵临汴京城下,不少主和派大臣都纷纷转变立场,开始支持北伐,甚至有不少人自请外放,去归德府、兴仁府、许州等地任职,好为北伐中原,收复汴京出些力气。
由于朝堂形势大变,汴京城外的东、西两营得令,不得贸然出击,更不可毁坏汴京城。
李显忠、吴拱,趁此机会按兵不动,好生休整,只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攻下汴京城。
就在李、吴二人合兵向汴京推进之时,身在济州的杨丛义也没闲着。
在移驻济州半个月后,杨丛义派遣属官给山东义军送去招抚文书。
半个月后,山东义军首领沈复带整个山东户籍名册来投,表示愿意归附。
五月初,杨丛义招抚山东义军成功的消息送回临安,大宋平白得到整个山东东路,赵昚一时之间,意气风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