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开始,杨丛义果然一作一作走动,先询问一作管事对细分工种是否有想法,而后指导他们进行修正,最终形成较为合理的分工。
但受人员多少、场地、工具和技术所限,分工并不能太细,最多只分成十道工序。
细分工种之初,几乎所有工匠都有些不适应,因为他们潜意识里,都想自己做出一件最好的武器,只做了一点点就交给别人,这让他们心里很不爽快,就像种子刚刚发芽,田里的庄稼就给了别人,看不到后续生长过程,也见不到最终的结果,每个人心里都空落落的。
开始几天杨丛义还能听到兵匠针对分工私下抱怨,然而半个月后,再也听不到有兵匠说分工不好,反而有不少兵匠对工种细分大加赞赏,因为他们的劳动变简单了,从复杂的多道工序,变成简简单单的一道或几道,还能节省很多精力。
不到一个月时间,杨丛义不但把西作坊三十余作的制造差事都进行了工种细分,还进行了第二次工序优化,并协助各作管事对各工序兵匠数量进一步调整,避免有些兵匠太忙,而有些兵匠太闲,以达到最优安排。
七月底,一个月的武器准备制造完成数量出来了,结果大大超过预期,西作坊全部一千五百名兵匠和三百名杂役兵顿时热情更加高涨,整个西作坊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因为从现在的制造速度来看,三个月肯定能完成军器所压给他们的制造任务。
甚至有人猜想,西作坊两个月就能完成任务,信心十足。
而就在这时,杨丛义给他们泼了凉水。
他开始一再强调质量,并且告诉各作管事,速度再快,若没有质量保证,再快的速度也是零,甚至还要葬送大宋将士年轻的生命。
第二个月,杨丛义还是每天巡视各作,这个月他不再优化工序,也不再调整各细分工种兵匠数量,而是主抓质量。
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跟各作质量检查员聊制造质量,一开始只是大致了解,后来便开始细究什么叫优,什么叫良,什么叫中,什么叫差,直到把每一作绝大部分工序的质量要求了解一遍,这项工作他又用了将近半个月时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