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军如今也是一军,归朝廷管理,顶头上司便是兵部和枢密院,再不能像之前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军中每一个职位变动都要向兵部报备,每一项支出都得有据可查,监管宣威军的部门多了,军队管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杨丛义现在就有些头疼了。
全军五千编制,但目前不满编,减去亲卫营,总共不到三千五百人,两个正将、四个副将、九个准备将,外加三个部将,一共十八个将官,怎么安置就成了问题。
对军队管理,杨丛义没有经验,以前没有上级监督,他可以凭借监军的权威,想怎么安排都行,甚至可以随便命令,当甩手掌柜,那时候宣威军还是回易护卫队,全军靠着他才能吃饭,才有饷钱拿,现在不同了,成了常备军,粮饷都有朝廷出,还有兵部和枢密院盯着,再按之前那套肯定行不通,说不定抓住点过失就得丢掉军职。
在武学学习一年多,真正涉及到军队管理的内容极少,除了武学典籍,需要实际动手的,几乎没有,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要想在军中发展,仅仅待在宣威军远远不够,况且这监军之职也只是战时任命,根本无法深入军事训练,并且回到驻地的军队,监军就成了多余的摆设,迟早得走。
杨丛义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可现在朝廷没有诏令,他还只能呆在宣威军,还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他的监军任务才算完成。
十八个将官如何安排是个复杂的大问题,他一时之间也捋不清楚,只能慢慢想了,好在从申报各级官军资料到兵部批复不是三五天的事情,还有很多考虑时间。
随后,杨丛义回到自己的营房,开始设计填报军官资料的表格。
接下来,用了三天时间把十八个军官名额确定下来,又用两天时间把他们的履历资料填报清楚,还做了一张提拔名单汇总表。
监军、统制共同署名之后,将资料封装,通过驿站急送兵部,早一天上报,便能早一天批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