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是各地的奴隶出身,接受山中老人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当做辅佐主人的左膀右臂来训练的。
因此他们文武全才,都算是佼佼者。
到了大宋之后,正是十几岁的年纪,三观形成的时候。
赵桓给他们办科举,鼓励读书,放到地方历练,让他们积累经验,熟悉政务……这一番操作下来,着实花了好大的心思,也不是谁都理解。
可赵桓的威望摆在那里,做了也就做了,谁敢反对?
而到了今天,终于开花结果,产生了效果。
赵桓的培养不是让他们做大宋的奴仆,当一个老老实实的精宋,赵桓是向他们展示大宋的治理,方方面面。
把好的示范摆在那里,自然就有人学习。
这一点古已有之,倭国派了那么多遣唐使,高丽,安南这些地方,都争着以小中华自居,由此可见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赵桓给这帮年轻人种下的种子,这一刻开花结果了。
经历两种文化洗礼的年轻人深入地方,到各个部落,寻找昔日的亲朋好友,跟他们沟通,讲解大宋的政策,说服他们接受改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