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神似的另一种期望则来自于歼击机飞行员们。空战中的核心战术之一便是“咬尾”,也就是回避敌机前方的被攻击位置,占领敌机后方的攻击位置。在战斗中苦于你追我逐的飞行员们不禁会萌发一种更为直接的念头,如果自己在被追击的时候能够突然减速甚至悬停下来,让过后面以数百千米时速飞行的敌机,那么自己就可以立刻转守为攻,占据有利位置。

        其实,有一个答案可以将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就是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又称“短垂”战机。

        垂直起降这一想法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到了50年代初,法国工程师克尔威布勒将垂直/短距起降的理论发表在航空杂志上,很快得到了英国人的关注。在60年代,美国、西德、苏联、英国等多个国家都对垂直/短距起降机型进行了深入研制,发展出十余种试验机,但真正能够装备部队并具备实战功能的只有英国的“鹞”式攻击机。

        “鹞”式成功

        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支持下,霍克飞机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57年开始实践垂直起降型战机。1960年,第一架原型机实现了空中悬停,并引发了美国和德国的兴趣。1962年开始,英美德三国开始联合进行新机鉴定试验,但美德没有继续进行研制开发,相关试验结果为英国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英国首架成“鹞”式于1966年8月顺利试飞成功,1969年开始装备英国皇家空军。

        “鹞”式实现垂直起降与空中悬停的核心是其“飞马”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有4个可随时调节转向的喷气口,飞机正常飞行时喷口向后,垂直起降或空中悬停时喷口向下,短距起飞时喷口先向后再迅速向下……此外,机头、机尾和翼梢也装有从发动机引气的喷气反作用操纵系统,用于进一步控制飞机姿态,辅助这些特技飞行。

        “鹞”式配有2门机炮和7个武器挂点,可挂载英美等国研制的各类导弹、炸弹、火箭和吊舱。虽然最大速度仅有1.1马赫,但在近距离空中支援时,机动性和战斗力并不输给同时代的双倍音速战机,在中低空战斗中还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也可用于局部防空。据报道,“鹞”式问世不久,美国在6100米以下高度进行了实机空中格斗试验,结果发现,美国现役战斗机经常败下阵来。

        因此,英军非常喜爱“鹞”式攻击机,在20世纪70年代宣称“鹞”式是欧洲爆发大规模战争后唯一能正常起飞作战的飞机。英军还将其成功配备到“无敌”级轻型航母上,即“海鹞”,使得英国皇家海军不必花费常规起降航母的巨资而拥有固定翼舰载机。

        战场表现

        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英军三个中队10架“鹞”和28架“海鹞”式战斗机远渡重洋,挑战阿根廷军队配备的法国制双音速战机“幻影”3,结果大获全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