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货比较少,而且距离近,找运输公司老大远来送货挺麻烦的,也没那个必要。所以余思雅向公社申请开那辆拖拉机去送货,油钱养殖场出。
县城距离近,余思雅就安排了楚玉涛和两个本公社的销售一块儿去送货收账。
省城比较远,得安排个相对比较熟悉情况的人去,这个人非小李莫属。送货难免要搬上搬下,这么多东西,他一个人可扛不过来,也耽误时间,寻思了一下,余思雅把主意打到了男知青头上。
她找叶梅问了问上回帮着拿订单的知青情况,从里面挑出了两名家在省城,拉订单非常积极的男知青。他们家就是省城的,认识不少人,要是遇到点什么他突发情况也能找到人帮忙,另外干完了活,正好也让他们回家一趟,算是卖他们一个人情。
果然,知青们接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激动,甚至有好几个家在省城,先前并不积极的知青也跑来找余思雅,表示可以帮忙去送货,不要工钱。
余思雅笑眯眯地打发了他们:“没选上的同志也不要难过,下次有这样的机会知青们轮着来,凡事给咱们养殖场做过贡献的同志,养殖场不会忘了他。年后,我们将会开发其他城市的业务,到时候将有更多的同志能顺道回家探亲。”
她这番话传出去后,整个公社几百号知青都激动了起来。知青中,除了省城干部家庭出生的子女,更多的是普通职工家庭出身,个别家庭成分还有问题,经济状况自然不佳。
知青们因为大多不擅长农活,拿的工分也不多,除了自己吃的,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要家里寄钱过来才够开销。没有钱,山高路远,要回家一趟非常不容易,而现在养殖场就给大家提供了这种可能,不但能免费搭车回家,免了中途辗转,而且还能有工钱拿,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这一刻,知青们都恨不得酱板鸭能卖到大江南北,能卖到自己的家乡,自己能进养殖场,隔个一年半载就回家一趟看看家里的亲人们。
自己灵机一动竟然有这种效果,是余思雅始料未及的,惊讶过后,她欣然将这个计划记在了本子上,准备来年充分发挥广大知青的力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