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马家家中良田千顷,可是咱们县里有名的大地主,据说家里粮食吃不完,家里小妾抬了一个又一个,娶小老婆有钱,如今抗倭这么大的事,就没银子了?”
“董家可是咱们县里第一大财主!”
普通百姓才不管你董家马家,反正都在议论,自然敢说。再加上普通百姓对富户有种天然的恶感,如今又是这么鲜明的对比,自然不吝谴责。
随着人群来的来去的去,这个消息也随之被传播了出去,几乎传得是人尽皆知,整个县里的人都在议论这些富户的为富不仁,议论顾举人的深明大义。
毕竟抗倭事关己身——现在谁不知道外面倭寇闹得凶?自然也怕倭寇闹到定波来,反正又不是自己出银子,是让大户们出银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了民兵,百姓也会受惠。
大家更是不吝议论、谴责、唾骂,也不过半日的时间,那几个‘十两’的人家名声就毁了大半,甚至连哪家干过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都被百姓们再度议论起来,用以佐证这些富户的不仁。
要知道名声建立起来难,毁起来却很容易。
没见着那些大户们没发达之前不在意名声,真正成了大户,反倒开始顾惜名声了,又是修桥又是铺路,偶尔有天灾还要施些米粥,就是为了博个名声。
很快消息就传到各家。
董家,董金来的脸已经气成了猪肝色。
问明当日是管家办的事,把管家骂了个狗血淋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