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而且郑庭在前面童生试及秀才试时,也明确感觉到抄书给他带来的好处,许夫子有句话说的不错,活到老,学到老。
举人考试要好几天,许子涛虽然没考过试,也听说过举人考试的艰难,在郑庭考试时,他就去了省城守着他,方便照顾。
许氏及茶花对于许子涛的决定也是欣然同意,郑庭虽然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但这么久以来,郑庭对他们敬重有加,每次从嵩山书院回来,总会带些吃的穿的,可谓有心。在他们心里,郑庭早就是家里的一份子了。
茶花虽然不能和阿爹一起去省城,但对于郑庭的关心也不少,每日都惦记着他是否吃好睡好。听说考试很累的,吃喝拉撒都在考场内,连续几场下来,很多考生都吃不消。
茶花在家里盼了四天,这天快中午的时候,终于把人给盼回来了。听到门口传来脚步声,茶花就巴巴的跑出去了。看到阿爹和将军一起回来,茶花连忙打招呼道:“阿爹,郑大哥,你们回来啦?”声音里透着欢喜。
茶花说罢,视线落在郑庭身上,仔细的打量着他,距离他离开家,他们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见面了,这次回来瞧着他的身子比以往要消瘦一些,怕是因为举人试的缘故,没有吃好喝好休息好。
茶花心里泛起丝丝心疼,但碍于阿爹在场,她只能把情绪压制住。
“对了郑大哥,这次感觉考的怎么样?”茶花道。
郑庭点头:“感觉还可以。”谦虚的很。他对许夫子也是这样说的。
“这一个多月不见,郑大哥瞧着好像清瘦了一些,等会儿我让阿娘去六婶家买只母鸡给你补补。”茶花说罢,觉着自己好像做的有些明显了,又补了一句:“顺便给阿爹也补补,这次阿爹去省城也辛苦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