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帝装傻,当然没有愣头青跑出来对小皇孙说:哎,你爷爷之前改过孟子啊!殿下你发出去的是原版的嘿!

        那不是愣头青,那是傻子,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人物介绍的那种。所以,这个历史典故木白完全不知道,也因此他还真不能理解为什么当爷爷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满朝文武的表情都是一片空白。

        不过,大臣们的表情再空白也没用,洪武帝天生一身反骨,你不让我做的我要做,你说我做不到的我也要做。于是,这位大明皇帝钦点了一干文臣、翰林,热热闹闹地开启了洪武朝第一次书籍整理。

        洪武帝大手一挥,表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最好的,他打算收集民间散佚的孤本重新抄录整理,编一套史无前例的文献大成。

        事实上,当他在大朝会上说出自己的决定时,有九成九的官员都请他三思。

        皇室有三大耗钱项目:打仗、造宫殿,还有一个就是修书了。

        别看修书动静很小,看起来也颇为简单,就是将书册抄录一遍,最多也就是改个错别字再思考一下选这篇还是那篇。事实上,这项活动耗时耗力得很,一些隐形成本叠加上去,那可不是一点两点耗钱。

        旁的不说,就拿如今放在文渊阁里头的《元史》来说吧,当年它的编纂名单可谓是星光熠熠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名满天下的江东二儒宋濂、王袆为总裁,靠着两位儒生的人脉,明朝廷请来隐于山林之中的十六名隐士,并学子无数,在元本就有汗青记载的情况下都用了一百八十余天才仓促整理完毕。

        因为编纂得仓促,加上缺乏彼时北逃的顺帝资料,洪武帝又派人去民间收集资讯,一年后重新开局,这次只顺帝纪加之礼仪、食货志,便用了一百四十余天。

        也就是说,在洪武三年,大明朝廷办公效率最高、历史资料最全、国家最支持的情况下,编纂一册史书就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