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后来增加的各色卤味,经过了前段时间的试售卖,江母得出结论,卤肉好吃但不好卖,其他卤素菜尽管利润少了一点,但架不住卖出去的份量多。
至于长条糖,眼下还不到开始售卖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赵桂枝还没调配出自认为最佳配比的方子,另一方面则是准备囤一批货,到年节前再大批量出货。
这样一来,就算真的遭遇到了方子被破解的最坏情况,起码第一年的钱是到手了。
也正因为如此,赵桂枝完全可以不用亲自出摊了,她只需在家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像赶集摆摊这种事情交给江母就行了。
对此,她还振振有词的说:“咱们要是都出门了,家里不就只剩下奶奶和大嫂了?大嫂都这个月份了,真要是哪天生了,奶奶就算能去喊人好了,万一因为心急火燎的在路上摔了碰了,怎么办?”
“你就是懒得出门!”江母一针见血的道,但显然她拿赵桂枝没辙儿。
赵桂枝又道:“让大堂嫂和丰收一起出门不好吗?遇上看中丰收的,人家又不好直接跟丰收念叨,不就正好跟大堂嫂聊聊?”
大堂嫂就很赞同,她特别坚定的站在了赵桂枝这一边,还告诉江母,他们仨一起出门的话,江母可就轻松多了。像她和儿子就能一人推一辆车,两人都是干惯了重活累活的,不比赵桂枝干活靠谱?
甚至于,她还站在婆婆的立场上,私底下劝了江母。
“三婶你也不要太计较了,二郎媳妇是不像咱们村里别个婆娘那样能干活,可她能实打实的帮你挣钱呢!能干活的婆娘一抓一大把,能赚钱的有几个?再说了,她这人还心大,换个人不得死死的拽住钱袋子不松手?她都能放心你一个人去摆摊子,可见她是一点儿私心都没有的。”
江母撇撇嘴:“她凭啥有私心?咱们家原先攒了一笔钱,就是为了盖新屋给二郎、三郎娶媳妇用的,结果全花了给她看病抓药。后来是赚了些钱,再加上大郎干苦力赚的那些,好赖是凑够了盖新屋的钱,可那不也是她在住?现在的……三郎念完今年就不念了,二郎可还要继续念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