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士们的士气,在绝对实力面前,那就是个渣,士气越旺盛,送死越容易。

        可惜,大宋的还真做不到面对北辽时有绝对实力。虽然这些年工坊城一直不曾有过懈怠,但科技的基础进展缓慢,也就导致火器的发展到了瓶颈。

        比如,火枪的射速和射程,仍然无法与弓箭相当。大宋之所以有优势,更多的是排枪法,以及各式弩搭配着,同时各式火药弹发射器配合着。说白了,就是一种协同作战。

        有差距,却不算是绝对的差距,这也让北辽自觉有了一战之力。特别是,双方的第一次战事,是北辽深入了大宋的防线以内,以五比二的战损比结束。这让北辽觉得,大宋的火器也就那样。

        这也是北辽皇帝御驾亲征的基础。

        大宋的朝廷也配合了,仿佛真的在意御驾亲征对将士们士气的作用。

        几十辆马车,就如往常运送军备一样,从汴梁向北,沿着轨道北上······这就是大宋御驾亲征的队伍。

        太子留守,留下苏颂主军备,薛向主后勤,韩缜主民政,王韶主朝廷兵事,其余内阁尽数随同官家北上。

        甚至连狄青、种颚等老帅,文彦博这样的老臣,也都随同北上了。

        在大宋,御驾亲征确实不是简单的事,甚至不跟北辽相同。这几乎就是朝廷北移了······

        “报······官家,种帅在河清二十里处恭候御驾······”

        这已经不是传令兵第一次奏报了。自从出了原来大宋的边界,各路主帅就没有停止过奏报行程,几乎是每十里就有一次奏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