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在朝廷推动监察体系时,借势挑动了一些事件,促进了变革的推动,有意显露自己谋略方面的能力。那一次,朝臣以为是官家安排的······当然,赵曦只是推断。

        在掺和朝政并没有得到官家认可后,选择了外出历练。

        途径荆湖路,说不准目的是为何,却在荆湖路与被贬出京的刑恕有了接触,同时,接触了因为朝廷开发轨道运送,而导致效益一天不如一天的漕运相关人。

        再然后转道西行,结识了同样怀才不遇的蔡京,并多次进出大理,有亲属的身份为凭,在大理历练多年,甚至有过与矿城官员接触的记录。

        这些看起来根本不相关的接触,在朝廷平灭西夏之后,发动了!

        皇子出宫历练,甚至参加大考,但是,朝廷对皇子是否任职并无强令,在这点上,是一定程度上参照宗亲法令的。

        所以,除了必要的护卫,对于皇子的行为,朝廷并不做限定。关键是,大统继承人,不到最终的时刻,都存在变数。

        皇子在接受系统的经典教育后,出宫历练,体味黎民疾苦,对于朝廷而言是有益的。朝廷也就没必要究竟。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虽然已经钦定了太子,太子又在外任职,朝堂对于太子的认同也就那样。

        在平灭西夏之后的大庆之前,蔡京提示在礼部任职的蔡卞,建言朝廷大庆应该有太子出席······如果官家在这件事上拒绝,或者不那么坚决,或许太子就不会有遇袭的事件。因为这代表着官家还不确定大统继承人。

        在朝廷诏令太子进京时,就意味着要将太子推向前台······

        很仓促,蔡京携二皇子手谕,从大理调集火枪入境,并由刑恕借训练丁壮的理由,瞒天过海,将漕运的一些人组织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