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唯官家一子存世,并无亲王。虽然官家子嗣颇多,成年的皇子也有封王者,但祭太庙的寓意太过重要,不是随便哪个大王就可以担负此责的,基本上在如此大礼议中起接引作用的,就是帝国大统的继承者。

        礼部很为难,才有了上奏内阁,请首相奏请官家,恩准太子入京。

        这种事,不适合内阁集体请奏,避免官家以为是逼宫,更何况,面对强势的官家,臣工们没人想掺和君王继承的事务。所以,这事是富弼单独请奏了。

        太子任宜州知州时,就已经是参政了。每次大朝会,太子都会避开同僚,入宫请安。一年一次,除了述亲情,赵曦也会有适当的考究,倒还真没在意过太子的擢升问题。

        说实话,对于非议政的官员擢升,赵曦顾不过来,多数是有内阁拟定后,他就令王中正加盖个帝王印玺。不知道太子的职衔倒也正常。

        君王该管什么,管哪一级,管到什么程度,赵曦有自己的评估,不同级别的臣工也该有各自的职权。

        从行程上看,太子接到回朝的诏令,时间上要比西北诸部迟。但从成都府水路顺流而下,在荆湖路转轨道,反倒在时间上要比西北诸部快一些。

        汴梁城里,所有朝廷闲置的屋舍都已经修缮一新,开始接待党项的贵族,而与党项贵族伴行的,是各路大军的将帅,汴梁各驻军的营房也都修缮一新,此战的功勋军卒,在朝廷完成大礼仪后,才会再次转戎各地。

        一切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s://www.guigushi5.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