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清楚。不管是王相公和司马相公之争,还是庭辩之论,其实都是经典的释义之别。而科考的题目,不外乎经史子集四书五经。”
“如今庭辩已过,而庭辩中各执一言并非一点道理没有,各家学术又在各地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的方向了。”
“如今,朝廷并不需要改什么题目,该怎样出题还怎样出题,只需在批阅时不以一家之言定取中与否即可。”
这......这样也行?
也确实可行,或者说再也找不到比官家这方法更适合现在的情形了。
官家又一次玩人了……这是文彦博心里想的。
作为枢密使,不涉及军机,仅仅是科考的争论,文彦博介入的并不深,纯粹顺着政事堂和朝廷的意思,所以,他有点旁观者的意思。
整个过程下来,文彦博可以确定,在王介甫和司马君实在政事堂争吵时,官家已经在为今天的说辞准备了。
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吗?或许是,不管是不是,这事算是过去了。
韩琦真觉得宰相不易,他的性格好像不适合协调,他更喜欢干脆的做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