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靠着成年人的能力,对现在的典籍死记硬背了不少,他真正理解的都是当初孙复解说的,没本事衍生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了。

        至于这庭辩……唉,对赵曦而言,只是看个热闹,人家不用白话讲明白,他还是晕晕乎乎的。

        可惜,这庭辩,是一个个显摆才华的,谁会用大白话讲?

        若是经典的释义,或许赵曦还能听出门道来,好歹是接受过讲授的。

        可这对于道的一家之言,全是各自的体会,云里雾里的话,似是而非的言辞,还真的做不到全明了。

        别看这群士子朝臣在颔首点头,赵曦觉得他们也是一知半解,只是不好意思,硬撑着装懂而已。

        听不懂他们的旁征博引,但对于核心要义,赵曦能很清晰的捕捉到。

        比如张载的太虚即气、一物两体,撇开他云里雾里的词汇,归结他学术的本质。赵曦还真觉得有点道理。

        倘若把张载那个什么气换成分子……跟后世的科学理论有一定的契合。

        而他提到的道是气化过程,说是在论道,倒不如说他在臆想物理化学反应。

        后世有一种说法,说汉民族没有科学,只有技术。从张载的学说特征中,赵曦却看到了科学的朦胧意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