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这届戛纳把评审团大奖给到了《美好明天》,而把金棕榈给到了《灵魂的旅途》,一部东南亚电影。”
“很多人只是因为《美好明天》拿到了评审团大奖就欣喜若狂了,似乎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美好明天》没有拿到金棕榈?”
“事实上,只要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美好明天》和《灵魂的旅途》有许多相似之处。”
“《灵魂的旅途》讲述了一位贫苦农民在罹患绝症之后看到逝去家人的灵魂,并跟随着灵魂找到自己前世的故事。影片启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剧中人物的对话多半也都是即兴发挥,镜头也很少用剪辑,都是用了长镜头。”
“虽说《灵魂的旅途》表现出异国风貌、展现出一些超自然元素,似乎更符合戛纳评审团在追求艺术性上的口味,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相比于《美好明天》来说,即使是在艺术性和内涵上,也并没有那么明确的优势。”
“相反,《美好明天》讲述的是对贫富差距、金钱对人的异化作用、资本操纵科技掌控人们生活、人变成数据的担忧。相比于‘灵魂’而言,显然能够引发更加广泛的共鸣,内涵也更加深刻。”
“而国内的很多人因为对戛纳的不了解,本能地认为国内的片子本来就不会太符合那些评审团的口味,所以拿不到金棕榈也很正常,这绝对是一种误读!”
“在我看来,相比于《灵魂的旅途》,评审团应该也非常看好《美好明天》,根据小道消息,金棕榈奖实际上经过了三轮投票才最终决出。”
“显然,看似尘埃落定的颁奖,实际上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有着许多波折。”
“考虑到《美好明天》已经获得了评审团大奖,也就是事实上的主竞赛单元第二名,那么这三轮投票中,《美好明天》肯定也有一席之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