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子里就一张名帖和一个秘方,这秘方,却是教人如何从粗盐之中,通过溶解沉积和过滤,再用铜锅煮出精盐来!
要知道如今的天下虽然战乱不休,可世家贵胄们的享受却从来不曾停止过,就连洗漱用的精盐也极为讲究。
小一点的世家是非精盐不用,大一点的世家则是非青盐不用,顶级的世家,更是非胭脂盐不用。
有人或许不明白,可只要知道粗盐不过六钱银子一斤,精盐一斤则需银三两以上。青盐更是有钱都未必买得到,价格更是离谱的十两一斤。
至于盐中最贵的胭脂盐,许多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即便听说过,恐怕一辈子也赚不到八十两银子来买上那么一斤。
而李恪留给李九的制盐方法,却可以轻易从一斤一两粗盐里面,煮出一斤往上略有余的精盐,其中的暴利可想而知。
原本李九还担心自己做下这等抢钱一样的买卖,用不了几日就会麻烦上门,甚至丢了性命。
不过显然太子早就有所预料,早早的就给李九备好了“秦王府管家李德隆”的名帖。
这玩意普通人一辈子都见不到,可李恪觉得,应该和他在晋王府时,府中管家的名帖相差不大,于是就这么照猫画虎的仿造了一张。
李九仗着这张名帖,果然在汉中城内无往不利,不说汉中折冲府的吕都尉对他恭敬有加,汉中郡太守更是对他亲热的不得了,直接就和他称兄道弟起来。
当时还闹了个笑话,李九不过是个下人,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那位出身吴郡王氏的痴肥太守居然问起他的表字来。
等李九吭吭哧哧的说自己只是为贵人奔走的仆从,未曾有字的时候,王太守更是热心的不得了,非要给李九取个“伯常”的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