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问题出在哪里呢?
以这个时代的朴素思维,人们很难理解物质的质量和密度之间隐藏的关系。
前文中曾经说过,这个时代流通的银两造假,光是方式就有四十多种,但万变不离其宗,总归是和短斤少两或者是以次充好脱不开关系。
先说短斤少两,在银行这里有专门的称量工具,能够精确倒“厘”的单位,想蒙骗过去完全没有可能。
而以次充好,最常见的就是用铅或者其他的廉价金属混进银锭里面,鱼目混珠,以达到窃取银两牟利的目的。
由于造假手法众多,技法又十分隐蔽,很难从肉眼上分辨真假银锭之间的区别。
但这一切在现代物理知识面前,很容易就暴露原形。
就以灌铅法来举例子:
银的密度为10.49g/cm3,铅的密度为11.34g/cm3。
一锭五十两的雪花官银总重约为1865克,真银锭的话,体积是177.79cm3;而铅锭却只有164.46cm3。
往银锭里参入的铅越多,体积上的偏差就会越大,瓶口的落差也会变得越明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