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大早就来找爹娘了,他来时,明定已是去上衙了,没看到爹,只见到娘了。源成质问母亲:“昨晚你都不理源成,故事也没给我讲。我要来找你,杨嬷嬷不让,说是你们有事儿,让我不能打扰。”
说到这儿,源成忽闪着一双大眼睛看玉然道:“娘,你们昨晚忙什么事儿呢,连成成都不要了。我问杨嬷嬷,是什么事儿,杨嬷嬷说,说了我也不懂,等我长大了就知道了。娘,究竟是什么事儿,要到我长大了才懂呢?”
这这,这要怎么回答,玉然脸色精彩极了,真是五光十色,抬眼看看周围,杨嬷嬷早就开溜了。玉然结舌很久,但源成还是眼巴巴的看着她要答案。
玉然见儿子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无法,终于憋出了一句话来:“大人的事儿,你不懂的多着呢,多是要长大才知道的。”见儿子还不死心的想开口,立马加重语气道:“好了,别说话了,娘不是教过你‘食不言’的么,快吃饭吧,菜都凉了。”
好吧,娘是教过‘寝不语,食不言’的,哼哼,不说就不说吧。杨嬷嬷和娘都说待自己长大了就知道了,那自己得快快长大才行。想到此,源成特意多扒了碗饭。见儿子加完一碗还要加,玉然怕吃积食了,不让再加,还让杨嬷嬷她们弄一碗消食汤来给他喝了,这段公案才算告一段落。
明定发现,自从江同知跟自己公然呛声后,这事务开展颇是不顺。自己吩咐的事儿,不是江同知掣肘,就是下面的人和稀泥,嘴里答应的哦哦只响,可就是不见动作。
明定知道,这是自己初来乍到,又有个‘假’字在头上,威望不够,难以服众所致。要想改变这局面,必得赶紧树立威望才好。
但要如何树立呢?听得明定的问题,玉然也在思忖。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出让别人都信服的事来。
想想,地方官不就是以提高民生生活为已任吗?想着去冬见到的贫民,那待施粥果腹的惨景,明定越发觉得,还是要在粮食上下功夫才好。
他将这个想法讲给玉然听,玉然也认为这确实是一就两便之举。这边,明定可提高名望,那边,民众可得到好处,提高民生,说不得又可推广至全国,那简直是功在千秋后世了。
玉然想到这儿,提议道:“我看稻谷的产量还可想办法提高,现在亩产不过一担半左右,如能再提高一点,到两担或两担半,那一年的增产可就很可观了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