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感情好。杜长秋一句话,彻底把关兵书的卖惨打断,关兵书被噎住了,迷茫地发出一声啊?
杜长秋来自然是找关兵书有事,事实上关兵书的手底下,按照大业县衙的日常编制,本该有民兵至少三到五千人。
广源郡还有驻兵,只是南方都是小部落不成气候,自然大部队都驻扎到了和西域接壤的县城那边,防备那边打谷草,华容县这边就照应的少了。
三五千民兵足够应付周围的日常突发情况,但是问题是,上一任的王大人实在太贪,养这一批脱产的民兵至少每年需要几千上万两白银,而王大人怎么舍得这个钱财,再说大业吏治腐败,这批钱从上到下,根本拨不下来,自然而然地,这些服役的民兵就慢慢变成了纸上服役,各寻生路去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业的时兴的就是这个制度,根本不考虑地方上怎么养活,国库也拨不出银子。
不但是地方上如此,便是连驻扎边疆的将军麾下,还有许多都是虚报数字,各位封王私下的私兵操练的风生水起,边疆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穷的吃不上饭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对此杜长秋的感受就是,这帮完蛋玩意儿,能撑这么久内乱,早在这里就应该能看出苗头了。
他暂时管不了别人,但是至少在经营华容县的时候,杜长秋必须保证好武力,有必要的时候,他甚至可能需要全县的青壮都能成为战力。
因为谢永安一直被困于后宅,根本不太知道天下大事,因此杜长秋这会儿也不知道广源郡太守到底是哪路来历,只在谢永安后来被困于瑜王后宅的时候,曾见过广源郡太守一眼,那隔得很远的一眼,谢永安看到的是个四十多岁,看着十分谦逊温和的中年男人。
一身蓝色绸缎长衫,戴着黑色的织帽,气质看着不像是为官的人,倒像是个山中隐士。
只是就是这位山中隐士,在乱世之中,长期出入先帝幼子瑜王爷的府邸,甚至颇为得到重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