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跨越一百里路回到陈家庄,天色也暗了下来。

        刚一进庄就看到晒场上搭了许多的窝棚,窝棚群前面设有临时的布棚,棚子下面架设了几口大锅,正在熬煮着什么。

        之前在大岭山看到的饥民已经在大锅前排起了长队,手里都捧着陈家庄陶窑自产的陶碗,又大又厚又重。

        这些陶碗相比瓷碗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便宜!

        “郎君回来了。”迎上来的是二伯陈禄,父亲陈宜正在粥棚下熬粥,估计待会施粥的也会是他,他就喜欢干这些事。

        倍有儿面子!

        “来了多少人。”陈逊问道。

        每次从北面接收难民回来,前期都是由刘煜配合陈禄统计、赈济,然后再由陈逊将那些难民分派到各个岗位,若是陈逊不在家,则由陈氏三兄弟和陈家的几个管家商量着分派。

        “总共二百六十一人,其中青壮六十五人,壮妇七十二人,老人二十三人,其他都是小孩和少年。”陈禄回答道。

        自从上次的事情,陈禄现在的位子摆的很正。而且陈逊有种感觉,陈禄很怕自己把他像三伯一样,给发派到海外去。

        “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全部送到南院,然后给这些人在私港那边建一个大坊市,房子由他们自己建,建完房子之后再具体分配。”陈逊快速安排道。

        这些人建好的房子会先分给他们住,然后每个月还钱给陈家,价钱并不贵,按照一个家庭一个壮劳力计算,刨除正常花销之后,一般三五年就能还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