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陈家军对于燧发枪的前期设计和研发早都已经完成。
可用的实验枪在两年前就造了出来,只是有一个难题难住了这种火枪的大规模制造和列装部队。
那就是弹簧钢。
燧发枪需要击锤敲击碎石点燃引火药,所以会有一个最低的敲击力度。
这个力度需要人为在射击前搬动击锤蓄力,射击的时候才能够扣动扳机,做到立即射击。
击锤的蓄力全靠弹簧钢,因此,优质的弹簧钢成为了燧发枪大规模制造的最后一道难题。
实验枪其实也能够击发,但是因为弹簧钢质量差,要么使用几次之后就会变形,要么就是蓄力效果差,击发成功率低。
按照陈逊传授的化学知识,工匠们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百次、千次的失败,算上前期的研发,三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种堪用的弹簧钢配方。
这种弹簧钢能够正常使用五百次,在五百次以内,击发成功率达到了九成五,超过五百次,成功率会降低,但是也超过了八成。经过调节击锤角度,可以再次将击发成功率提升至九成,但使用超过七百次后,成功率会急剧降低,影响作战。
经过两年多的改进设计,枪匠们设计了一款可调节、能够方便拆卸的击锤,在击锤弹簧老化之后,可以在二十息时间内,更换为新的击锤。
这一下子就完全解决了燧发枪的击发成功率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