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野牛强壮威武,一身的腱子肉一看就很有一把子力气,正好适合带回来干农活。

        欧洲的黑麦草高纤维、生长快、分蘖多,在草原上种植可以耐得住牲畜们一次次的光盘,带回来可以试着种种,就是要小心别和自家的麦种混在一起,这家伙产量可不太高。

        北欧养出了一种犬只,非常聪明,可以帮助主人牧羊,而且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胆子有些小……嗯,这个也能带回来试试。

        但这些尝试也不是百分百成功的,譬如最早一批被带回来的非洲野牛,当这些牛被落下船一路送到应天府的时候,沿途的农户们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别误会,他们不是为了牛肉而嘴馋,事实上就和其他朝代一样,大明总体上来说对吃牛肉是持不鼓励姿态的。

        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力和劳动伙伴,牛可以说是所有家畜中地位最高的了。

        它的生老病死都有官方监督,当地县城可以没有医匠,但一定会有兽医,除非证明牛是自然死亡,否则它是绝对不能被加入到食物清单的,有些地方讲究些的还要给老牛养老送终,即便老死了也不会吃它的肉。

        在华夏各种神话传说中,牛更是带着灵气。

        农人们馋的其实是它的肌肉。

        大明如今饲养的牛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原产自鲁西的黄牛,这种牛性格温顺,腰背宽平,乘挽力可达体重的六成,是相当优秀的工具牛,但缺点是长得慢。

        还有一种便是产自南方的水牛,水牛体格比黄牛更加健硕,乘挽力自然也更加优秀,它们是水稻产区主要的工作牛,其缺点在于因其皮肤汗腺不发达,庞大的体格和劳动带来的热气无法顺利排出,它们时常需要浸泡在水里以平衡体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