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的细节,白居易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元微之与他一见如故,似是阔别许久的故人,一下子就聊得不可开交。听着他说出来的话如沐春风,与他谈论政事、诗词也是意见相合。二人相见恨晚,从此形影不离。
后面他们同时官授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官职清闲,除校雠典籍,订正讹误以外,也便无事可做,还能领不少的俸禄,难怪大家都称之为“文官起家之良选”。这般清闲无事,他们二人就开始频繁走动,夜宿对方家中,抵足而眠都是常有的事。
清闲惬意的日子过去之后,二人又一同罢了校书郎,住进华阳观里读书,为制科考做准备。观内环境清幽,有萧飒风雨,也有暮蝉啾啾。身处闹市,却能寻得幽静一隅,倒是不错。那几个月白居易过得很是惬意,他为了制科考,准备充分。写了七十多道策论,连元微之也不禁赞赏。
《策林》成书的那晚,窗外的槐花落了满地,淡淡的清香袭进房屋里,萦绕在二人鼻息。他看着元微之在书封上写下“白居易”三个字时,不禁愣神,那明明是十分端正的三个字,他却从里面读出了缱绻的情意来,于是他又提笔在后面写下:“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
元微之,不是元稹。这是他的私心,也是他深埋在笔墨之间的爱意。唇齿一张一合,吐出的是他这几月的心动与思慕。也许在他们第一次见面,这份思慕便已开始。
后来他们从华阳观出来,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元微之为首,他为次,从此各分两地。
他年少气盛,对他苦节读书而三登科第很是得意。在周至县,他又作出了《长恨歌》,从此名声大噪,阙下里巷无人不识他。可世人皆道《长恨歌》写的是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却不知他在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时,想的是登科后那人鲜衣怒马,扬鞭长安街的冠盖风流。
可惜那人正在丁忧,看不见这篇写着他缱绻情意的诗了。
却在某晚,他的心思尽被戳破。
“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
灯下的眉眼不似白天冷峻,他眼前的人是褪尽面冷心硬外壳的监察御史,笑看着他,眼里春水潋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