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 > 历史小说 > 渡海之约 >
        「我们理解的中华文化,并非僵化的符号堆砌,」戴继宸尝试阐述团队的理念,「而是空间中流动的哲学,是与自然、与人l和谐共处的智慧。我们会尝试从这个角度切入,寻找既能连接历史,又能面向未代的建筑语言。」

        副秘书长微微颔首,未置可否,只是强调:「最终的设计,需要获得党内多方共识,也要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检视。」

        离开党部临时办公室,团队在附近找了一家颇具古早风味的茶馆稍作休息。茶香袅袅中,众人交换着初步感想。

        「压力山大啊,」朱若彤搅动着眼前的珍珠N茶,半开玩笑地说,「感觉我们设计的不只是房子,还得是个能说话、能承重、还能平衡各方意见的超级容器。」

        「关键在於找到那个锚点,」许之微沉思着说,「国民党的历史太过庞杂,横跨两岸,充满争议与伤痕。我们的设计,能否找到一个超越党派立场、回归人X与文化本源的切入点?b如,对家国的想像?对和平的渴望?对传承的责任?」

        「之微说到了重点,」戴继宸点头,「我们不能陷入具T的政治符号争论,那将是无解的泥潭。我们必须将视野拉高,回到建筑最本质的命题——如何创造一个能容纳复杂历史、激发正向对话、并承载未来希望的场所。」

        他望向窗外台北街头熙攘的人流与车cHa0,继续说道:「这个党部,不应只是权力的堡垒,更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能够促进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疗癒历史伤痕的空间。这听起来很理想化,但正是我们这支团队存在的意义。」

        杨子晟喝了一口乌龙茶,淡淡道:「理想很丰满,但先把地基打稳再说。台北的抗震规范和土壤条件,会直接影响我们的造型和结构选型。」

        季允禾则已经在笔记本上列出了接下来的工作清单:「首先,我们需要深度研究孙中山的思想与国民党的党史,理解他们的核心论述。其次,详细分析台北市的建筑法规和基地的具T限制。最後,才是概念的发想。」

        团队的台北初T验,在浓郁的茶香与沉重的历史感中暂告一段落。他们带着满腹的思考与挑战,踏上了归途。渡海之约的第一步,已然迈出,他们深知,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这片历史的场域,正等待着他们用建筑的语言,给出属於这个时代的解答。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s://www.guigushi5.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