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音色特征细碎、清冷、银光闪闪,就像冻得发脆的冰雪被木橇碾碎的声音。
“这件打击乐倒是无比契合开场的意境,只不过”
范宁早就知道神降学会的人喜欢摇动这种东西来欢唱诗歌。
但他从来就没有避讳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恰恰相反,他在艺术创作中很有拆解对方知识污染、垫高认知冲击的经验,就像“唤醒之诗”中对于d增三和弦的运用一样!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范宁之前查阅一些地理资料时,就发现“雪橇铃铛”的含义,在一些地区民众的文化语境中早有渊源。
比如在提欧莱恩西南边境的尼勒鲁地区,以及雅努斯东南边境的伊赫劳地区,这些住在雪山高原的民众在半山腰放牧时,会在牛羊脖子上绑上类似这样的铃铛,于是很多诗人和旅行家纷纷认为,“雪铃的声音,是人们在登上高山之前,所听到的最后来自尘世的声音”。
以此讴歌“天国”,并不是神降学会的独到见地。
毕竟,它只是一件普通又寻常的事物,神降学会不过是利用和曲解了其象征意义而已。
“用它。”
“将密教徒所以为的神秘,拆解为可让世人理解的音乐语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