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此事本将一会儿就传信回朝廷,陈清利弊,让他们昼伏夜行,再准备充足的饮水和白天的避暑点以及军士指引,朝廷再多给工匠们一些银子,问题不大。”
说到这里,洪承畴稍稍松了口气。
其实取暖吧也不一定非得用煤炉,但问题是居住的是帐篷。
为了保暖、防风、防水和便携性,帐篷的主材料是羊毛做成的厚实的毡片羊毛毡,然后辅以帆布或棉布,既是为了平整美观,也是为了增加强度。
结构骨架则是柔韧性好、质地较轻的柳木、榆木、杨木等,固定的则是皮绳、马鬃绳等等。
保暖、防水的确好,但这玩意有一个极大的弱点,那就是防火功能极差,只要被点燃了,基本上是不可能熄灭的。
草原部落当然是清楚的,也弄了一套严密的防火习俗,诸如火塘在帐篷正中心的凹陷处,周边用石头或金属圈围起来,隔绝周围易燃物。
火塘正上方就是陶脑天窗,陶脑既是烟囱,也是万一火焰蹿高时的泄压口,避免了火焰直接舔舐顶部的毛毡。
夜间睡觉则是用灰将火‘封好’,使其缓慢燃烧,防止夜间火星溅出。
这些措施看着简单,但那是相对于牧民们,是用数以百计、千计的生命换来的教训和小心。
可对于刚刚迁移来的大明百姓来说,需要时间来适应。
适应的时间不好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怎么看都得避免这些事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